当前位置:哈希网历史吴三桂最后为何落得那么惨的下场?究竟是怎么造成的?
吴三桂最后为何落得那么惨的下场?究竟是怎么造成的?
2022-05-28

提到明末清初那段历史,有一个人是避不过去的,那就是吴三桂。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。

吴三桂,字长伯,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、军事人物。皇太极曾评价吴三桂“吾家若得此人,何忧天下?”而就这样一位乱世枭雄,戎马一生,身为大明的边关主帅,降闯又反悔,请清兵入关又叛清,到头来还是一无所得。

据了解,吴三桂反清时手中有三十万精兵,雄霸一方,一时风头无两,然而自己只是当了几个月的皇帝便撒手人寰,背后的势力也被康熙一一粉碎。一路风光的吴三桂是如何一步步落到如此地步的呢?这还要从吴三桂归顺清朝后镇守云贵地区开始说起。

甲申之变,天翻地覆。吴三桂降清后,当年就被清朝册封为平西王,之后的十几年岁月中,参与了定陕、定川、定滇的战斗,为清朝的社稷立下大功。顺治十六年(1659),吴三桂攻下云南后,清廷授权他开藩设府,镇守云南,并总管军民事务。顺治十八年(1661),吴三桂又师出缅甸,擒杀南明永历帝。多年间,吴三桂率兵从东北打到西北,又打到西南,为清朝确立全国统治地位作出重要贡献,这也使得清朝对这位投降的功臣少了些猜疑,多了些信任。

康熙元年(1662),吴三桂以擒杀永历帝一事再次受到封赏,晋爵亲王,兼辖贵州。就连儿子也选尚公主,号称“和硕额驸”。此时,吴三桂在云南、贵州的权力和声势都达到了顶峰,两省的军事、行政和财政大权归他一人掌管。这样飘飘然的生活滋养了他的虚荣心,此刻的他想要把这份荣耀永续,他想做世镇西南的王。

随着三藩在地方的日渐巩固,势力的不断发展,其危害和威胁也就越来越大。清廷已感觉到“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”、“西选(吴三桂系的官员)之官遍天下”,开始对三藩对权势进行限制和削夺。

康熙二年(1663),清廷以云贵战事平息为由,收缴了吴三桂“平西大将军”印信,接着又将他手下一部分军队迁调,想要逐步瓦解吴三桂的军事力量。康熙六年(1667),清廷又趁机下令吴三桂管辖下的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,同时收回了吴三桂的司法特权。吴三桂眼看自己苦心经营的事业即将付诸东流,怎么会甘心,于是以苗蛮挑衅为由,留下了军队,甚至还公然扩军索要军饷。

康熙十二年(1673)春,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,康熙顺势移藩;随后,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撤藩要求也被应允;在这样的形势下,吴三桂可以说是被形势逼迫着上书“请求”撤藩,他本以为朝廷不至于那么绝情,“自以为功高,朝廷终不夺我滇”,且“经营多年,根深蒂固不可拔”。吴三桂万万没想到,自己主动要求撤藩,康熙皇帝竟然允了。撤藩令下,吴三桂愕然,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,更难免有兔死狗烹之惧,因而猝然起兵。

康熙帝雷厉风行的做法彻底击碎了吴三桂最后那点对清廷的期许。既然如此,那就反了吧!同年十一月,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,在部将的拥戴下,举起叛旗。吴三桂宣布改国号为“周”,以明年(康熙十三,1674)为元年,自称“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”。

起兵初期,借着自己这“地头蛇”的势头和不满清廷的广东平南王、福建靖南王两藩,吴三桂势头强劲,接连攻下贵州全省、湖南衡州。后来实力壮大,各地对清廷有反意的很多人都加入其中,一时间叛者四起,势如鼎沸。

有句老话讲“兵贵神速”,确实是非常有道理。无论是怎么样的战争,先机的选择都至关重要,而出兵速度快,攻城速度快也是打赢战役的重要因素。而这些,吴三桂都没占到。进兵过程中,一直等待清廷的妥协,甚至希图划江而治,吴三桂既不北上攻打北京,也不顺江东下夺取江南财富重地,失去了有利时机。

一个亲手杀死南明最后一位皇帝的吴三桂,打着复明的旗号反清,心念旧明的大臣不齿,清朝的大臣不屑,仅凭着自己的军力去打这场硬仗,可谓是艰难曲折。加上此时的吴三桂早已年老,而手下的三十万精兵中掺杂着当年康熙几次迁调埋下的隐患。吴三桂看似强大,却早已是外强中干,反清不到一年,就有兵饷告馈的情况出现。三藩内部也是矛盾重重,在相互火并和倾轧中削弱了力量。

吴三桂选择盘踞在长江流域,然后和康熙讲条件。康熙大概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和吴三桂相安无事,他始终都清醒地看到吴三桂的贪婪和反复无常,两方僵持不下。但是一边是正值壮年、越发沉稳的康熙;一边是中年丧子、壮心不再的吴三桂;我们大概也都能看到那个结局了。

康熙十七年(1678)三月朔,吴三桂正式称帝于衡州(湖南衡阳),当时已经显露出穷途末路的潦倒之势。吴三桂称帝的当年秋天得病,托付后事于其心腹,迎其孙来衡州即位,八月十八日深夜,吴三桂在其都城衡州驾崩。

吴三桂到死的时候,一共当了五个多月的皇帝。在他死后,其孙因年幼无法撑起大局,军心涣散,败局已定。康熙二十年(1681),清军围城,其孙身死城下。不知吴三桂若是知道自己的野心会得到这样的结局,是否会在当年决定揭竿而起时再好好想想?但他不会,因为吴三桂从来都只是贪图眼前的利益,为了利益放弃了明朝,又因为利益反叛了清廷,只看到眼前利益的吴三桂输给了运筹帷幄的康熙,也不是什么让人觉得惊奇的事。